栏 目
 
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提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在教育界、文化界和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全社会也引发普遍关注。您能否谈谈学习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提出了“加强美育”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两个时代命题,为中央美术学院跨入新的百年的发展,为中国美术教育和美育的时代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加强美育”,指的是要在教育理念、育人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德、智、体、美、劳这个整体,把美育贯穿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中,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初中国教育进入现代进程开始,有关美育的价值、美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实施美育的方式方法等等就被提上教育日程,但是在不同时期,整个教育理念中对美育的认知还很不充分,甚至存在盲点和误区。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美育的位置还不甚明确。就美育实施的内容和方法而言,虽经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缺乏有机的、整体的体系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使美育的研究与实践缺乏必要的时代条件。今天,习总书记站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从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角度,提出了加强美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愈发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极大提高,民族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美学品味的健康发展。因此,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作为教育的主体,更应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我们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的排头兵。

中央美院在延安鲁艺旧址举办“礼敬先贤——鲁艺旧址写生展”写生现场

中央美院师生在延安鲁艺旧址举办“礼敬先贤——鲁艺旧址写生展”合影

  总书记重要回信中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美育研究和实践的新命题。对这一命题,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要从中华美育精神的传统去寻源问道。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和不曾间断的文化历史,更以文化中的东方美学和教育中的美育理念在世界文化和教育发展中独具特色,呈现出自身鲜明的体系性特征。“美”这个概念及其意涵古已有之,一方面贯穿在文艺创作之中,使古往今来的文艺创造汇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观念和美学表达;另一方面贯穿在教育之中,从人格培养、心智启发到技能训练都渗透着美的教育。由此可以说,中国是个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要对这份美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涵作更深入的研究,把中华美育精神导入当代的教育和文艺创造,不仅在传承中加以弘扬,而且在弘扬中实现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要从国际文化与教育格局中认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意义。应该看到,现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和文艺创造是在中西、中外教育与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的背景下形成的。就美术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在西方美术的引入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借鉴。这个过程的长处是在美术创造中打开了视野,拓展了艺术创作观念的维度,也可以说是拓展了美术创作中美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的维度。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中外特别是中西的文化交融中,我们所接受的西方文艺思潮、美术思想的影响也相当程度地遮蔽了我们对自身美学传统、美育精神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而言,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弘扬和彰显中国文化特色,通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使我们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知能够以中国为本,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战略问题。因此,我深深感到,总书记在美育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事关中国文化艺术与教育的未来发展。

中国画学院再长征创作组赴夹金山写生

  提问: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点明了美术教育在承担美育使命,实现美育目的上的重要属性。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您认为中央美院的百年历程与中国现代美育的发生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央美院的百年历程中可以梳理出哪些美育的经验?

  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度评价了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在教书育人和艺术创作上的重要贡献,这是对包括中央美院在内的中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者的莫大鼓舞和殷切期许。他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我院在庆祝建校100周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认真梳理美院百年办学的历史进程,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几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在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上所作的重要贡献,特别是总结百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经验,为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寻找更清晰的历史定位。毫无疑问,中央美院的办学历史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缩影,也是研究中国现代美育发生和展开的主要线索。从最初的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到后来的国立北平艺专,学校的发展凝聚了20世纪前半叶一大批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和教育理想,以郑锦、徐悲鸿、林风眠、闻一多、齐白石、吴作人、滑田友、李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先贤,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情势下,引进西方艺术经验和教育模式,开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型态,不断地探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国道路,可谓筚路蓝缕,付出了开山之力。在他们朝乾夕惕的努力中就包括了他们实施美育的理想抱负,也就是要通过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学府的研究与创作,为社会文化启蒙增添力量,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让美的种子播撒中国大地。

中央美院壁画系师生美绘龙湾村

  中央美术学院的另一个前身——我们党在延安创办的“鲁艺”,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美术的摇篮,也是用新的文化理想和艺术理念实施美育的阵地。以江丰、胡一川、古元、彦涵、王朝闻、罗工柳、张仃、王式廓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美术家,按照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的方向,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下坚持艺术教学,以美术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尤其是投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用大量的作品描绘出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同时通过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生活、新风俗、新气象的美术作品。延安美术教育的重要经验就是体现了文艺面向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情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理想,实现了中国美术史上“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一崭新的理念。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的两个前身所致力的文化启蒙之美和争议抗争之美,在今天看来,构成了中国现代美育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一方面在高等美术教育的探索、开拓和发展中走在前列,继续吸收外来经验,例如前苏联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创作经验,同时更加积极地思考中国美术新的时代主题和美术教育新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一方面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潮,全面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感受新中国屹立东方,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气象,更加聚焦于“为中国造型”和“为人民服务”艺术理想,创作了一大批作为新中国美术经典的优秀作品。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既有《开国大典》《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千年土地翻了身》《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天安门前》等一大批主题性绘画,也有反映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以及国徽、政协会徽、人民币设计等代表国家形象的公共艺术成果。与此同时,将学科的正规化建设提上日程并不断加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引领意义的经验。从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伊始,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也始终把美育意识贯穿于教学和创作研究之中,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学院对艺术价值评鉴的传统,那就是既要在主题思想上反映时代,在作品内容上源于现实生活,同时要探索美的形式,尤其要凸显明朗大方、品格纯正、格调高雅的审美取向。在人才培养上更是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全面的人文修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央美院的人才培养始终讲求一个“品”字,以思想品德、学术品质、艺术品格和审美品位等方面作为学生的成才准则,贯穿于教学、创作、科研上的内在理念就是美育的理想与追求。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办学、百年育人的历程,也就是百年美育的历程。

  但是,在总结过往历史经验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美育意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在百年中国美术教育中贯彻得还不够充分,或者说对美术教育本身的课题和任务在认知上还有不足,还存在过度专业化的倾向,即比较容易把美术本体和美术教育的一般规律作为出发点,对美育的本体价值和它与美术教育的关系还认识不够清晰,容易以美术教育自身来代替美育。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美术、美学和美育这三个范畴的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上再做一些讨论。

中央美院快闪演绎人民英雄纪念碑 致敬先辈 致敬祖国

  提问:您是怎么看待美术、美学和美育这三者的关系的?

  “美育”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美学家席勒的论述已是共识,但蕴涵着美育理念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却可谓是“意在笔先”,始终流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液之中。在汉末魏初之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便在其论著《中论》的《艺纪》篇中写道:“美育群材, 其犹人之于艺乎?”,这是目前“美育”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所出现的最早记载。这里的“美育”虽与现代美育精神在含义上有所出入,但其以礼乐诗书怡情养性, 用艺术审美形式养成内心的和谐,由外而内地培养人才, 使之成为“君子”和“圣贤之器”,便已不仅仅是道德教化上的规约, 而是在这种对人格品性的陶冶美化中渗透着拥有道德伦理等理性内涵的感性审美境界。古人将“艺”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方式中, 可以说将美育与“君子”之道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结合了起来,这与现代美育在深层内涵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育”自20世纪初在中国正式落地萌芽,其一大推动者便是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0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批判封建的旧思想,引进西学,普及新知为主要任务,而蔡元培则前瞻性地看到,新文化运动也应该把美育作为一个重点,这就不仅是对传统完全的批判,对外来一味地吸收,而是要把这个文化运动的目标锁定在人的心智健全发展之上。由于他先后担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所以就有条件把他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式。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在他的理念中,美育不能仅仅是提倡,而应该是用具体的方式方法来落实、来推动,其中的艺术教育就是重要的路径。对于中国而言,现代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就美术而言,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便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成立,后来称之为国立艺专、国立北平艺专,艺专一度曾是包括了戏剧音乐的综合性艺术学府。1918年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创立,标志着我们民族把美术教育、艺术教育摆到了正规的教育规划中来。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艺术教育也古已有之,但是成立专门的学府,筹划专门的学科,进而形成专门的教育教学体系,这完全是一个现代的产物。所以,1918年在北京成立的国立美术学校,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页篇章。10年之后,也就是1928年,也是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在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后来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始了研究生培养。从“两江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发展为各地的美术专门学校,标志着美术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当年的比较小范围的美术教育,到今天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美术学府,发挥着重要的美育作用。

  显而易见,王国维、蔡元培在20世纪之初援引了西方的“美育”这一概念,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在世纪交替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阶段,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一大批文化先贤从西方近代的文艺理论与教育传统中看到了美育的价值。他们在思想上认同席勒提出的美育主张,也根据文化启蒙在中国的任务,高扬起美育的大旗,把美育作为实施新的文化理想的重要策略。尤其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之所以成为一种学说,就在于他在思考中国现代教育的使命责任上,看重了美育的价值。他既看重美育在西方社会摆脱中世纪神学思想束缚的理性价值,也看重美育在人的知识系统中有别于理性思维与理性经验的感性思维与感性经验价值。由此我觉得,在一代先贤的理念中,美育具有双重使命:一是反拨神学思想统治,倡扬文化理性的苏醒。美育就像一道冲破精神黑暗统治的光芒,可以洞照社会,明澈人心,实现社会的启蒙,这是美育的共性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人的智力系统也更多地展开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认识到理性思维和感性意识这两个方面的互补,才构成完善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其中就突出地表现为现代美育的发展。因此,蔡元培提倡的美育,就是要在具体的国民教育中找到开启心智的新路径。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有机相连,相辅相成。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等。王国维则讲到“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都认为美育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方式。

  具体来说,蔡元培等先贤认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美术教育,把美术教育看作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对美术教育中的“美”有自己的阐释,就是既看到了美的社会性,也就是美的社会作用,尤其指出美的“无功利性”,同时他也看到创造美的能力、技艺、技巧对于人的心智的完善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他们那里,美术和美术教育就成为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支持的两大重要范畴。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倡导成立“画法研究会”,就已经从具体的绘画之法入手,从形而下和形本身通往了形而上。他请陈师曾、徐悲鸿等艺术家讲授艺术原理,也讲授具体的绘画技法。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可以说是在大学教育里面开展美育的最初实践,尤其由于它属于大学的公共课程这种性质,更使得它在广义的大学教育中体现了美育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实践尚未兴起之际,美学的概念已传入中国。西方学术传统中的美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750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概念之前,西方已经有古典美学研究了,尤其是以黑格尔的《美学》鸿篇大论为代表。20世纪初以王国维、朱光潜为代表,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并列入中国的大学教学之中,使美学既作为哲学的分支,也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开始发展壮大。美学在现代中国的确立总体而言是沿寻着西方的发展路径,黑格尔认为“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因此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本身”和“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对象发展为“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等等。因此,美学的本体范畴侧重于理论推演和思辨;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则较为侧重于具体的实践性技巧。也因此,在20世纪前半叶,美术教育和美学处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在我看来,美术、美学与美育这三者互有关联,它们都以“美”打头,但是美育是统领美术与美学的更大的概念,因为一个“育”字,真正道出了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以美育人、以美化育,把学术的重点放到了教育的对象身上,通过直指教育的对象这一目的归属,来反观施教的内容与方法,充实和完善有关美的理论。也就是说,美术从感性的表现出发,美学从感性经验的阐述出发,从而构成对美育的支持;而美育既离不开对美的理念、内涵、形态等方面的阐述,更离不开具体的艺术实践。由此来看待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历程,我感到我们的确还需要继续加强对美育在美术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的认识,要更多地思考美术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如何通向与实现美育,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提高对美育的认知,增强对美育的认识。

  提问:您刚才这番话,比较系统和深刻地分析阐释了美术、美学和美育这三“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那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中,这三“美”的情况又如何呢?

  “美术”一词虽然是现代文化的产物,但美术活动早在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初就已产生。鲁迅曾于1913年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写道:“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如今的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与美的创造有关的艺术门类,是通过创造以引发美感经验的创造性活动。

  在西方,“美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服务于政治、社会、文化的技艺活动,在经历中世纪漫长的经院教育后,经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的努力,逐渐融入到西方培养完善人格素质的“自由七艺”或者说是“自由技艺”的全面教育之中,而美术教育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初步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最初格局。1563年瓦萨里在佛罗伦萨创立了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以注重艺术“精神观念的表达和昭示”为核心。在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之下,意大利社会对自由艺术与人格塑造有着非凡的重视,瓦萨里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影响,崇尚艺术谱写自然和反映真实,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艺术得到升华,将艺术创作视为一项崇高的个人与社会事业。因此,他所提倡的教育方式不仅在于对艺术风格与技巧的培养,还在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艺术家除了技法,还应该掌握解剖、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以全面的智识结构塑造起充实完美的人格与人性,创造富有思想内涵与情感灵魂的艺术画面。他以“迪塞诺”一词为学院命名,不仅直观地诠释出了学院的教学主旨与教育目的在于“图画”,同时也代表着对年轻艺术家的期许,即艺术创作需要在不断的构思、创新、实践与设计中前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聪明的天赋与良好的教育缺一不可,德才兼备更应该成为其艺术事业成就高峰的一大支点。

  到了18世纪末期,欧洲的美术学院已多达100多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路易十四首肯下所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当时,在这所学院中就已经形成了以竞赛模式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的嘉奖制度,最著名的便是包含着绘画、雕塑和音乐的“罗马奖”,学院在意大利的罗马设立驻地计划,获奖的学子可以前往意大利罗马去拓宽眼界、丰富学识,其目的就是为了直接地学习古典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在体察全面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语境中思考艺术创作的发展。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的一百年,法国开始从美术教育上向意大利学习,形成了“游学”罗马的热潮;在法国皇家美术学院成立后的一百年,欧洲新古典主义艺术思潮进入鼎盛时期,俄罗斯开始向法国艺术“取经”,许多俄罗斯画家、雕塑家到巴黎学习,并且在启蒙活动家舒瓦洛夫的提倡与俄罗斯近代文化奠基人罗蒙诺索夫的拥护之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了圣彼得堡皇家绘画、雕塑与建筑学院,也即今天的列宾美术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的爱国忧思使创作中的民族化、现实主义和人民性逐渐成为了主流艺术主张,在学院的教学中也不断提倡用理性思维分析事物,用科学态度研摩技法语言,运用真实情感与自然观察赋予艺术作品以真实性和时代感。从而在学习欧洲古典主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俄罗斯自身民族特色,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俄罗斯艺术学派,这个学派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美术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从一开始美术学院就把实现古典传统看作艺术教育的任务,而艺术家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尽善与尽美的艺术理想。美术学院也从最初“师徒式”的手口相传与注重工艺与技巧的作坊式教学,到承担起反映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对健康、认识与道德的塑造培育之外,席勒着重提出了美育是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和谐的一种教育。这也就为西方的美育做出了一个科学的定位,即最基本的就是要培养感性。19世纪涌现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五大主要流派,至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更迭消长,西方的美术教育也成为多元艺术思潮和个性表达的温床。

中央美院雕塑系师生在洞窟中临摹传统造像

  提问:您前面谈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意义,特别从弘扬传统和文化自信这两个方面谈及它的重要性,这加深了我们对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理解。请您谈一谈中华美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前面说到,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研究、概括、认知和实践都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美育的研究上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加以展开,也有很多成果。我自己在这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是结合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特别是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的特点,也有一些思考。我赞同许多专家对美育这个范畴所做出的界定,例如杜卫教授从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性教育三个方面论述美育的内涵与价值,就是十分精辟的见解,这三个方面使美育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育”的特殊性凸显了出来。我的粗浅体会是,中华美育所形成的传统,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乐教化,人文化成。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美育精神的重要特点与核心内容,《礼记?乐记》曾提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乐文化要求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不仅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制度渗透于思想、人文教育制度的表现,同时作为古代国民教育的“礼乐教化”,其主要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和“诗、书、礼、乐”“四教”更是一种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美育。通过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教育感化,让人的情感思维和外在行为既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伦常,同时抱有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入世寻安身,以循美求立命。因此,以文化人,以美立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在人格与心智上都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整体观,着眼于“君子人格”的养成,也就是人的“尽善尽美”,从而培养出在人格修养和美学境界上达到高雅、优美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这一美育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成人”特别是“成大人”的理想建构;二是格物致知,天人合一。中国农业社会文明自新石器时代产生以来,数千年孕育出了传统文化中对天地万物感知体察的“通和之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万物一理贯通”的整体性,以美立人的“礼乐教化”的基础实则在于格物致知,从“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的辩证思维,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的高尚品德,再到“格者,正也”的心物一体、天人合一。在实践中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感通心灵与万物,从人性化、人情化到审美化与艺术化,进而达到澄怀味象的审美境界。可以说虽未言美,但美在其中,其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美学,是对天地自然规律与社会人生变化的研思,是一种体察品味生命精神、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怀。古人将生命哲思运用到艺术之中,生发出阴与阳、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形与神的辩证通融的美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发于天然”“以形写神”“游观”以及对绘画品第的评判皆以此为本;三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美育精神将美学与美育融贯在艺术与艺术理论的统一中,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和不同文明的互鉴观,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主题。这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上,比如佛教的中国化,佛教造像艺术的多元化,同时也体现在中华文化内部的相互借鉴特别是多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上。这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多民族的大国所具有的博大胸怀,从发现自我之美,到发现他人之美,再在相互的欣赏与赞美之中达到一致的和谐与融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便是要保持一种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要以平和、谦逊、格物、致之的心态来进行审美评判与活动。不仅发自内心地欣赏本民族的文化,也要认同与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闭关排外、歧视抵制。民族文化渗透在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中,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这种包容与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性,这从许多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伟大作品都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在这方面,不仅有浩如烟海的诗书画等体现文人审美趣味的高雅艺术,还有蔚为可观的民间艺术。在跨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对优秀的中华文明持有清晰的认识,在“和而不同”的世界里,自觉、自律、自信地参与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

中央美院学子为亚文会志愿者设计服装

  提问:对于新百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来说,应该怎样开展和实施新时代的美育?

  在美术教育中突出美育,以美育推动美术教育,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点了题、开了题,我们要在新百年的发展中解好题答好题,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是时不我待,要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

  一是要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我想这其中有两层意思需要加强领会。一是如前所说,总书记的话清晰阐述了美术教育和美育的关系。以往从事美术教育虽然也具有美育的意识,但是总书记的回信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和美育的关系。美育是个大工程、大目标,美术教育是重要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如何把美育贯穿于教学,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更为清晰地把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解透彻。二是要理解总书记回信中阐述的美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这就需要进一步领会美术教育具体的价值、功能和意义。一方面,我们需要努力探索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体现出培养艺术人才的新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审美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突出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专业上的优秀人才,更是在思想、情操、心理、情感等方面能够体现优秀品质的人才。因此在这里美术教育和美育是统一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2018-2019学年教学成果展现场

  二是以美育推动艺术创作。中央美院在20世纪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用有思想的艺术来感染人、激励人,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历史剧变,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范。这正是因为中央美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造型的理念,既有源于生活的真挚情怀,也有高尚情感的追求,从而创作出一大批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一旦问世便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反响,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我还清晰地记得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列举了很多重要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他从青年时代开始的感染和激励。他在列举那些文学、音乐、美术作品的时候,如数家珍。那是因为每一部优秀作品都如同甘泉一样能够温润心灵,能够培养锤炼意志、激励人心。这次总书记提到要把“传世之作”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目的,这和他多次提出文艺创作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能够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能够体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等等这些要求是一致的,而“传世之作”的新要求更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艺术创作要思考为什么创作和怎么创作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通过创作反映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心声,以及艺术本身的规律、艺术语言的拓展,把美育和艺术创作内在地结合起来。

  三是要为推动社会美育做出贡献。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长期伟大的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要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担负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要在搞好美术教育的同时能够为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提升社会美育水平做出更多的贡献。名家名作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之所以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就说明它们作用于精神、作用于思想、作用于心灵。我们一方面要抓好人才的培养,让央美人才能够在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让作品更好更广泛地传播。这些年我们举办了很多展览,有些展览巡回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在通过各种渠道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力求拿出高质量、高品味的作品,这都是在努力践行把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造创新和社会美育结合起来,从小美育通往大美育。新时代的中央美术学院在社会美育上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努力创作生产和传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这种责任也包括社会美育的普及工作,我们要投入美院这样的专业学府的力量,拓宽学校的社会影响,用具有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服务人民,提升全社会的审美素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中央美院雕塑系师生参与“再长征”创作为两位百岁老红军塑像

  四是要把美育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总书记在信中提出要“遵循美育特点”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的特点有哪些表现?尤其是中华美育精神与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传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总书记为我们出的一道题,也是组织这次“中华美育精神”访谈的宗旨。美育是一个在中国、在东方和西方共存的,古老的、有历史的概念和范畴,目前对中国美育的传统观念、思想特征,尤其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形态的阐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需要集中全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力量来推动研究。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密切相关,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加强对美育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建设任务、评价体系的科学研究,把握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中华美育精神在美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是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传统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教育,其思想内涵丰富深厚、博采众长,蕴含着极具中国特色与价值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开展国际交流时,要坚持以我为主,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创造和中华美学,通过审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我们要以培养以美育为导向的、具有美育意识和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创作出具有美育价值、能够影响和引领社会审美的艺术作品,为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发挥出中央美术学院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中央美院师生开展“为劳模造像”创作

(转载自:中央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友 情 链 接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电话:0551-62888236 地址:安徽合肥市政务区繁华大道276号徽园美术馆